编者按:
这是一个多彩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恩的时代.中外摄影名家,国际摄影金牌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突出贡献专家,党刊《求是》杂志干部,中国摄影家耿兴余老师50余年拔山涉水不忘初心,英勇攀登,在摄影的艺术殿堂里果实累累,诗词、书画、文章、摄影集一身,堪称大家,时代楷模,作为挚友朋友,陕西摄影师魏连升.在厦门市,广州市,西安市等地为可敬的导师策划组织,实施了多场摄影个展,今悉又签约作家,祝贺耿老师人生圆满,艺术长青。
艰难都在征途上
——记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耿兴余
《艰难都在征途上》是著名摄影家、求是杂志社高级记者耿兴余的一幅国际摄影金牌作品。1992年第六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59个国家和地区,2700余名作者,12000余幅作品参加竞赛,其中由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等著名摄影组织授予荣衔称号的摄影家有120余人参赛,在群雄竞争中,作品《艰难都在征途上》获彩色组中国唯一的一块金牌奖,名列榜首。
1999年该作品又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展特别金奖、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国际获奖作品列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十年》、《中国摄影五十年年鉴》、《中国新闻摄影通鉴(1978—2003)》。50余家报刊曾报道了他40多年摄影艺术创作的艰难历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其获奖作品和创作体会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陕西卫视、东方卫视都做了报道和专访节目。
《艰难都在征途上》是耿兴余的力作,也是他人生奋斗之路的写照。
耿兴余是贫苦农民之子,1941年6月出生在陕西南部秦岭山区,从小上山砍柴、给牛割草,帮助大人干农活。为了能上学交学费,他卖过桃子,卖过刷墙土,採过中草药。上初中时,在学校无钱到食堂吃饭,就背着玉米馒头用开水冲着吃。夏天到了周五、六,玉米馒头发霉了,他仍然用开水冲化充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有粮食,他就到学校周边挖野菜煮着吃,他吃过“观音土”,榆树皮、柳树叶。靠着坚持,勤学苦读,走自学成功之路。
1960年8月,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那时有东南沿海作战,有西线平叛作战,他参军的空军部队正在西线平叛作战。他作为航空照相冲洗员,要参加艰苦的技术训练,在战壕里坚持作业。成为训练作战技术能手,年年评为五好战士,当选地方人民代表。他酷爱摄影,钻研文学艺术,4年后他被提为军官。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工作。先后任师宣传科副科长,文化科科长,师政治部党委委员。
他先后研读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古罗马文学史》、《文学概论》、《唐诗宋词》、《高等摄影教程》、《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因此,他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作为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曾在全国各个报刊杂志发表众多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大山里出生的农民子弟,成为解放军军官,军队的宣传文艺工作者。在个人生活中收获满满,被北京参军、第四军医大学护校毕业的“校花”看中,并喜结良缘。在北京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1983年他拿着在部队期间,发表在全国各个报刊的作品,毛遂自荐,被当时的《红旗》杂志破格录取。在《红旗》和后来的《求是》杂志社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他的采访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到过海拔近6000米的雪山雷达站,到过南海油田钻井平台,到过东部嵊泗列岛,到过西部的塔克拉玛干复地。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他23次去祖国西部采访,行程数十万公里。从1983年到2001年退休,他在《红旗》、《求是》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28年。编发《红旗》、《求是》四封近400期,美术摄影作品千余幅。为党刊做了大量工作。
他编辑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摄影家——耿兴余摄影作品集》、《在影像中感悟风景》、《民俗风情摄影的创作技法》、《水乡周庄入画来》、《龙华烈士陵园》、《贡嘎奇观——海螺沟》和传记文学《影像的记忆》、《路在脚下》及诗集《心之放》等多部画册、著作、文稿。
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西安、广州、厦门、桂林、柳州、丹麦哥本哈根举办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西部情怀》——求是杂志社高级记者耿兴余1991—2001中国西部摄影艺术作品展”于2001年9月、10月,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福建莆田中国第五届摄影艺术节展出。曾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出访瑞典、丹麦、韩国等并参加作品展出。《西部情》、《黄河情思》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展金奖。《沸腾》、《手与梯田》、《直冲天宇》获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国际银奖。
他曾到东欧、北欧、南非、美洲、尼泊尔等20余国摄影创作。
1993年被评为正高职称的高级记者,200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中国知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求是杂志研究所研究员。
其传略载入《中国文艺家传记》等30余部大型辞书。
耿兴余在川西贡嘎山冰川,踩着一米深的积雪,拍摄祖国风光。
耿兴余出生在陕南秦岭山区一个海拔千米的偏僻山沟,父母都是贫苦农民。那里曾有他住过的草房。他的九岁妹妹因病无钱医治,死在了这个山沟。这是1986年他任记者时重回故里,在曾经的草房遗址留影。
耿兴余出生在秦岭山区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幼年时期生活十分艰难。这是他任记者时,探亲回家与父母在一起。
小时候上中学时,家里没有粮食,没有馒头可带。常在姑母家里背一些馒头到学校。到北京工作后,回乡看望姑母,可姑母已经去世,他含着泪,在姑母坟前深深地磕了三个头。
耿兴余在部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技术,学习文学理论。
耿兴余在空军部队为飞行员摄影
北京姑娘与大山里出生的孩子喜结良缘。耿兴余及其夫人范淑敏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分别从陕西长安和北京参军的老军人。
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耿兴余获国际摄影金牌奖
耿兴余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展出
耿兴余的摄影作品
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为耿兴余摄影作品题字
著名摄影家徐肖冰给耿兴余摄影作品集写的“序”。
耿兴余摄影采访到黄河源头
耿兴余拍摄编辑的部分《红旗》《求是》杂志封面。
在《红旗》杂志社编辑红旗图片
《西部情怀》——耿兴余1991-2001西部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耿兴余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摄影作品展,时任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右2)前往参观。
耿兴余在中巴边境采访
耿兴余(右3)采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复地,与塔中油田工人在一起。
耿兴余(中)在海拔5130米空军雷达站与解放军战士在一起。
耿兴余(中)采访在四川阿坝州,与藏族兄弟在一起。
耿兴余(右1)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访问瑞典,与瑞典摄影家交流。
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采访。
耿兴余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采访
耿兴余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采访
耿兴余不忘家乡,退休以后曾三次回出生地,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陕西镇安县的山山水水,为贫困山区考察旅游资源,拍摄了千余幅图片,无偿送给家乡政府,供其开展旅游事业。并写了《镇安县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这是他钻进未开发的溶洞,为该县提供旅游资源。
《耿兴余摄影作品集》由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
耿兴余风光摄影作品集 ,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耿兴余风情摄影作品集 ,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耿兴余编辑和参与编辑的一些摄影画册、图书。
耿兴余的传记文学《路在脚下》出版
耿兴余纪实文学《影像的记忆》出版
耿兴余《心之放》诗集出版
耿兴余与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在一起谈论文艺理论
耿兴余与著名摄影家徐肖冰侯波在一起
耿兴余编辑的重要采访纪实摄影——《瞬间记忆》画册
国务院颁发给耿兴余在新闻出版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青年作家网